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是坐落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的国家二级博物馆,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9年,新馆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布展面积3200平方米,内有展品8000余件。全馆分为三层,一层是校史馆,二层是医史馆,三层是中药馆。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更是一个讲述中国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相融合故事的平台。这里有一支精通10国语言的外文讲解队,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外学生组成,致力于通过多种语言向世界各地来宾传递中医药的魅力。无论是向西方世界讲解‘脉诊’的奥秘,还是向日本、韩国邻居解读‘针灸’的历史,外文讲解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以他们扎实的学术知识和文化敏感度,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目前,外文讲解队总计有4批58名学生讲解员,语种覆盖英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印度尼西亚语等等。“三分参观,七分讲解”,自2022年正式组建以来,外文讲解队接待了一带一路国家官员访问团、布隆迪外交部、比利时西弗兰德省政府及教育访问团、巴西中医学院访问团、南非西开普大学“汉语桥”夏令营学生团组、发展中国家新型国际贸易业态(易货贸易)合作发展研修班等30余个团组300余名外宾。
1.从学术到实践,培育中医药传播使者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植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与传统文化,与以实证科学为基石的西方医学理念大有不同。阴阳五行、气血经络,对外宾来说,就像是“加密通话”。那么,准备一份既“信 达 雅”又能引发共鸣的讲解稿尤为重要。
为此,国际处以中文讲解稿为蓝本,精心挑选能吸引外宾的展区内容进行专业化翻译,对通过面试选拔的学生开展系统化的理论和实地培训,注重夯实其专业知识基础,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完成培训后,学生需经过半年的“试用期”,通过多次讲解任务积累经验,并依据外宾反馈获得“平时分”。最终,国际处结合讲解表现和专业评委的实地考核成绩,决定是否正式聘用。
每逢一年一度的聘用仪式,国际处处长王颖都会鼓励大家把专业和兴趣这对“CP”锁牢,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努力成长为“杏林文化全球讲述人”。
中外学生积极参与讲解稿的多语种翻译工作。国际处不仅通过严格遴选,确保翻译人员具备专业能力和语言背景,还特别注重每个语种的文化适配性。截至目前,已完成10种语言的文字翻译稿,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量身打造了精准的语言表达与传播内容。
2.从兴趣到使命,让讲解更加“声”动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在《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全盘否定犀牛角入药,动物保护主义思想固然值得提倡,但是……”讲解员金正涵以这样独特的开场,巧妙借助广为人知的美剧情节,成功激发了美国教授的兴趣。中西文化迥异,而华夏文明又以极高的信息熵特化,这为熟悉了解它设立了门槛。文化输出不能强行予之,必先了解西方文化而从外宾的视角引其共鸣而启发之,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样生动的“行走课堂”在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并不少见。讲解员JAN SYED JUNAID AKBAR注意到外宾往往被中药馆的百花墙吸引,便顺着百花墙,把牡丹花、洋金花、金钗石斛等花卉的药用价值一一道来;讲解员苏文浩接待香港智库"全球未来研究所"时发现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使得客人们对“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理念深表认可,便会在接待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的客人时更多地传递一些专业知识和中医文化。
每一次讲解都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沉睡”的馆藏通过丰富的讲解内容和多元的讲解形式“活”了起来,外宾参观博物馆从“打卡”变成“走心”。
3.从博物馆到世界,成就杏林文化全球讲述人
不少人以为,博物馆讲解员只会背诵讲解词,就是一个“复读机”。实际情况则是:每次外宾接待都能常看常新。这得益于国际处组织的定期“充电”。
定期举办的沙龙活动为讲解员们营造了浓厚的交流氛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主角们”在这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他人的“实战经验”积累自己的“讲解宝典”;国际处也曾组织系列活动,带领讲解员们赴浙江省中医院博物馆、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等其它杭城出名的中医药博物馆采风学习,拓宽视野、活学活用。
除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之外,国际处还成立了“中医药科学院讲解队”“临床翻译小分队”“研学课堂小讲师”等分支队伍,在学术对接、临床诊疗、研学讲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这些举措全方位锻炼了讲解员,“卷”出了“六边形战士”,让他们距离“成为一名优秀的杏林文化全球讲述人”的目标越来越近。
全体讲解队员正在为国际友人们精心打造一场无缝衔接且精彩纷呈的一站式体验之旅,不论是参观博物馆和科学院,还是走进研学课堂、体验中医诊疗,必定能使其沉浸其中、流连忘返,领略中医药的深刻内涵。在此,浙中医大外文讲解队期待与您相遇,共同感受中医药宝库的无穷魅力!
联系人:国际处 张赛君
联系方式:86-571-86613545;zhangsaijun@zcmu.edu.cn
快问快答:
l 老师采访:
外文讲解队创建人:国际处 张赛君第一问:讲解队到杭州其它中医药博物馆采风,以及开展中医药科学院参观讲解等延伸工作,这对外文讲解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讲解队不只是承担学校的中医药博物馆讲解工作,还会承担笔译、外宾接机送站、医院临床翻译等工作,这些举措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提升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的能力。也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科学院讲解,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研知识,最好有在实验室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第二问:随着讲解队影响力的逐步扩大,您认为如何通过我们的外文讲解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校与国际机构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度合作?
随着讲解队业务拓展及影响扩大,国际合作从文化传播可以拓展到临床服务甚至学术交流、科研合作,通过合作会谈、文化体验、学术对话等形式吸引海外优质的教育、医疗、科研等资源。此外,人才是重要“助推剂”,讲解队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成长为中医药行业不同岗位的外向型人才,他们会去推动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化合作。而我们也不断纳新,招募新生力量,助力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国际传播格局。
第三问:如果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去形容,您会如何介绍我们讲解队的优势和特色服务?
“杏林文化全球讲述人”。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服务在于通过对于中医药博物馆和中医药科学院的外文讲解向全世界传递中医药文化和科学之美。讲解队成员来自医学、药学、护理学等不同专业,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和专业背景,但正是这些“差异”和“碰撞”给这支队伍带来了“多元”和“创新”。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希望更多的国际友人能够透过“讲解队”这滴水,看见“中医药”这个大海,爱上“大美中国”。
l 学生采访:
英语讲解员 Saboor Saeed, 巴基斯坦学生,(升学至)浙江大学博士生问:你是第一批博物馆讲解员,当时出于什么原因加入讲解队?你觉得成为一名讲解员对你有什么意义和帮助?
答:我还记得当时参加了演讲比赛,获胜后我被邀请到博物馆当口译员,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的体验,我总是想尝试新的东西,因为当人们好奇时,他们会发现有趣的有用的信息。我的背景是临床医学,而在博物馆当口译员大大增长了我的知识,帮助我打开了中医药领域的大门,也使我能够与更多的中医学者互动。
俄语讲解员 Yakovleva Anita, 俄罗斯学生,中医学本科生
问:你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的?
答:我在2022年加入第一批外文讲解队,曾被授予“最佳讲解员”荣誉。参加过中文讲解培训,英文讲解培训,以及跟博物馆有关的各种活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坚持,我曾接待过不同国家的外宾,中途即使因为结婚、生宝宝中止了1年,也没有放下这份热情,不断学习中医药方面的新知识,注重提升自己的讲解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旧坚定地成长。
日语讲解员 俞益康,中国学生,药学博士生问:非日语母语,也非日语专业,你是如何成为一名日语讲解员的?
答:通过自学和参加线上语言学校的课程,我逐步掌握了日语的基础知识。为了提高我的语言能力,我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日语学习软件、与日本朋友的交流等。此外,我还深入研究了日本文化,特别是与博物馆展品相关的部分,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在准备讲解内容时,我注重细节,通过不断练习和模拟讲解,我的日语讲解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使我能够胜任日语讲解员的工作。
印尼语讲解员 Lisa Anisa,印度尼西亚学生,临床医学本科生问:你觉得自己与其它讲解员相比,有什么优势和特色?
答:我来自印度尼西亚,有一次接待印度尼西亚的外宾,老师邀请我讲解,因为我是唯一的印尼语讲解员,我感到自己是独特的、有价值的。中国文化与印尼文化有相通之处,我在这2个国家都生活过,同时我的专业背景是医学,中医与印尼传统医学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我能够跨文化地接待来自印尼的客人,并与他们深入交流,做两国友好往来的小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