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01
  • 02
  • 03
  • 04
  • 05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中医药声传海外 Voice of TCM】从杭州到白俄罗斯:他们正在打造中医药出海的“明斯克范式”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25-07-03
    


1.一纸证书破坚冰:开创中白行医资质互认先河

2024年8月29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派驻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张奇文医生,紧攥着刚取得的反射疗法资格证,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张奇文比谁都更清楚,这张看似普通的证书,承载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这使得他成为首位获得白俄罗斯卫生部反射疗法行医资格证书的中国中医师。这一成果直接响应李强总理关于深化中白中医药合作的倡议,标志着两国在医疗资格互认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图:张奇文医生(右一)获白俄罗斯行医资格证书


此前,中国中医师若想在白俄罗斯合法行医,得先厘清两国医疗法规和中医技术上的差异,还得通过俄文的笔试、机考、操作等层层考试。一年之前,拿到首张白俄罗斯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资格证书的“前辈”——叶鑫医生,便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2024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对白俄罗斯共和国的正式访问成为关键转折点——双方同意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深化中医药领域双边合作,推动在白俄罗斯境内认可中国已注册中药和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正如张奇文所说,这一纸证书开创了中白行医资格互认先河,树立了中医海外执业标杆。除张奇文外,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的还有另一位扎根中心的同事——姚本顺医生。2024年9月23日,姚本顺抵达白俄罗斯。不久后,也通过认证的方式直接获得了反射疗法行医资格证书。


图:中心同事合影(左三为姚本顺,右三为张奇文)


2.一枚银针越国界:妙手仁心缔结跨国医缘

截至2025年6月,两位医生交出一组硬核数据:

✅ 门诊接诊超7000人次

✅ 疑难病例会诊100余例

✅ 系统性开展中医技术培训

面对面僵、顽固性湿疹、腰痛等西医都感到棘手的病症,张奇文、姚本顺医生灵活运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多管齐下,给患者带去了福音。


图:张奇文与患者合影

图:姚本顺接诊白俄患者(《明斯克真理报》报道)


姚本顺对其中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印象尤为深刻。

这位患者在接受卵巢切除术后,陷入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尿潴留困境——无法自主小便。她辗转多家医院,遍访专家,尝试了各种药物治疗,然而希望一次次落空,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甚至有医生,给出了冰冷的“宣判”:若1年后,情况仍无改善,她就只能学着适应终生依赖导尿管的生活。

这轻飘飘的“适应”二字,对她而言太过沉重。当有人建议她去中心试试的时候,她并未抱太大希望。

谁也没想到,原本看似无法改变的宣判结果,在中医药学的作用下,出现了意料之外的转机。

姚本顺解释道,按中医理论,术后尿潴留属于癃闭范畴,总的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气滞血瘀、肝郁湿阻为标,气虚为本。他选取了肝经、膀胱经穴、任脉经穴进行针灸治疗,主穴包括中极、关元、八髎、太冲、血海、三阴交、阴陵泉、期门。

第1个疗程结束后,奇迹初现。她首次感受到了膀胱的存在,那种久违的尿意让她激动万分。她特意把她的治疗效果翻译为中文打印出来,举着纸给姚医生比划。

进入第2个疗程,效果更为显著。她已经能自主小便了,虽然残余尿量稍多,但是这一进展已经超出所有人的预期。目前她正积极进行第3个疗程的治疗。

张奇文和“搭档”姚本顺一样,抱着“治不好就接着学”的执着,持续钻研,精进医术,力求以更专业、更负责的态度服务患者。

银针穿越国界限制疗效叩开患者心在诊疗室里,你不仅能看到来自明斯克城市的患者,还能看到从其他城市慕名而来的患者。这些都是被中医药学“圈粉”的外国友人。

张医生和姚医生的付出赢得了患者真心的回馈。在他们的诊疗室,常常能看到患者送来的鲜花、巧克力、蜂蜜、蛋糕等礼物。这些“甜蜜”的瞬间,让两人深受感动。

一人之力,难济众生;

二人并肩,亦如沧海一粟。

但,若唤醒千百双手呢?

于是,两人在明斯克搞起了“技术输出”——系统性中医技术培训。

2025年3月12日,两位医生联合启动中医技术专项培训项目,覆盖明斯克地区医院在职医生及进修学员。针灸、推拿、刮痧……这些来自东方的“魔法技能”,他们倾囊相授。


图:在明斯克地区医院开展中医技术培训


3.三步架桥行岐黄:学术研讨-文化体验-义诊服务

他们觉得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架桥」

姚本顺自述难忘几幕场景:

几位会诊患者持医嘱要求针灸,殊不知自己得的是禁忌症,不宜行针灸疗法。即使被告知后,仍表示“主任没说不能针灸,你们尽管给我扎!”

另几位患者针灸痊愈后仍天天报到,问及原因竟答:“主任没说出院,针不能停!”

这几桩趣事的背后,折射出令人忧心的现实,当地患者们误将中医师当作“执行医嘱的人”,而非真正的医生。

张奇文指出:“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西医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时间让当地人理解和接受。”就好比中医、西医是一河两岸,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架桥”。

而「架桥」的第一锤,就是砸破学术高墙

2024年8月,张奇文和姚本顺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进行学术访问,举办了中医理论与文化讲座;同年11月,两人又参加了由白俄罗斯共和党科学与实践中心在明斯克伊敦酒店举办的《神经病学与神经外科学》国际专题会议,张奇文围绕针灸(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进行了专题报告。


图:张奇文作“针灸治疗中风病”专题报告


2025年4月,两人还与明斯克外科科学实践中心进行技术交流,一起推动中西医协同创新。

这些学术交流不断突破知识壁垒,让更多学者和医者走近中医药文化,更清楚地认识到:医者可以左手柳叶刀,右手银针——救人术不分西东。

「架桥」第二步,打造文化沉浸体验

左脚开步,与肩同宽,屈膝下蹲……”张奇文的声线沉静如钟,姚本顺的掌风划破晨雾,外国学子们跟着两人调整呼吸,习练一招一式。

2024年10月24日,两人将中国传统养生气功——八段锦带到了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将中医“治未病”理念,变成可感知的文化实践。

「架桥」第三步,用7场义诊铺信任之路

截止目前,张奇文和姚本顺累计组织了7场义诊活动,单场最高服务50余人次。其中,2024年9月24日两人在中白工业园医疗装备博览会的现场义诊,还被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报道。报道一出,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图:2024年8月23日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义诊

图:2024年8月26日至28日 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中国商品服务博览会义诊

图:2024年9月24日 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中国医疗装备博览会义诊

图:2024年10月4 白俄罗斯北京饭店中国企业家商会义诊

图:2024年10月24日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义诊

图:2025年4月17日 白俄罗斯卫生系统30周年医疗展会义诊


4.从小众到大众:传播组合拳在发力

白俄医学生看着网络上的针灸视频练习手法;

当地民众收藏、转发养生十大知识等文章;

越来越多患者开始尝试中医诊疗;

改变,悄然发生……

这股“中医热”的兴起,离不开主流媒体的持续推动与传播策略的精准实施。张奇文、姚本顺并肩建立“事件报道-专题访谈-技术演示”立体传播链,这些努力逐渐显现成效:

主流媒体权威发声

2024年9月24日,两人在中国医疗装备博览会义诊获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专题报道。


图: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专题报道


2024年10月24日,两人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作“走进中医”专题讲座及义诊,被《白俄罗斯教育报》报道。


图:《白俄罗斯教育报》报道


2025年3月11日和6月17日,两人分别接受白俄罗斯卫生电视台及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专访,系统阐述了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领域的独特优势。

视频:接受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专访


社群渠道精准推广

自2024年10月4日起,两人通过中白企业家商会、华人华侨协会等关键社群组织,依托微信平台,持续精准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活动影像资料已被白俄罗斯医疗机构采纳,成为其内部培训素材,真正实现了“一次传播,多次使用”的效果。

资格认证的政策破冰,到临床诊疗的疗效印证,再到文化传播的悄然润物,张奇文与姚本顺手中的银针,不仅疏通了患者的经络,更疏通了东西方医学交流的阻滞。每一次捻转提插,都是中医药技术向世界的温柔叩击;每一个被化解的病痛,都在异国土壤中埋下理解与信任的种子。

张奇文、姚本顺两位医生正在并肩构建中医药“技术输出-文化认同-体系融合”的海外发展新模式,打造中医药出海的“明斯克范式”。万重山海,不过一剂同心;银针所至处,已是杏林新绿。


快问快答:

1、为什么选择去白俄罗斯?

张奇文:1.成为“中医使者”:作为项目的代表,肩负传播中医文化、服务当地民众、促进两国友好的光荣使命。2.迎接挑战,提升自我:渴望通过这段独特的海外经历,在专业能力和个人成长上实现突破。3.体验不同文化:对探索新的国家和文化充满好奇和期待。

2、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工作时间里最让你感动的瞬间

张奇文:在异乡工作,收获了满满的温暖。本地患者赠送了大量的巧克力、蜂蜜、蛋糕或酒类表达谢意;同事们热情关怀,嘘寒问暖并邀请出游;当地华人主动协助办理手续、提供地道中餐等便利。这些来自患者、同事和同胞的点滴关怀,深深感动着我,让远在异国的付出倍感值得。

3、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您觉得中医药在白俄罗斯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您个人对未来推广中医药学有什么想法

张奇文:

机遇:

1.日益增长的健康意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增加,中医药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文化交流的加强:中白两国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不断加深,为中医药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教育与培训机会:可以通过设立中医药培训课程和研讨会,培养本地专业人才,提升中医药的认可度。

挑战:

1.文化差异: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西医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时间让当地人理解和接受。2.法规与政策:中药在白俄罗斯的合法性和相关政策尚不完善,可能会影响其推广。

未来推广的想法:

1.以明斯克中医药“双中心”为依托,建立辐射白俄全境的中医工作站:探索与多家白俄公立医院合作,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利用中医的调理和西医的诊断,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解决方案,为更多白俄人民提供中医药服务。2.线上教育平台:开设线上课程,教授中医基础知识和简单的自我保健技巧,吸引更多人参与。3.工业园中医养生体验中心:在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建立中医养生体验中心,结合传统疗法和现代健康管理,为人们提供综合的健康服务。4.文化活动与推广:举办中医药文化节、讲座和工作坊,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在白俄罗斯更有效地推广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4、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后,生活或者工作中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姚本顺:主要是在工作上的变化:接受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后,中心吸引了更多寻求中医帮助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来自其它城市、之前可能不知道或不方便前来就诊的人。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疑难杂症患者病情复杂、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分析、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密切跟踪疗效。也需要不断查阅文献、思考、尝试不同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由于语言不通,接诊疑难患者,问诊诊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必须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

当有效缓解甚至解决一些西医棘手的病症时,这会极大地给予我运用中医技术治疗复杂疾病的信心,也强化了作为一名中医师的成就感。当然,对于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疑难杂病,也需要认识到中医的局限性,理性评估病情和预后,避免给患者带去不切实际的期望。

以上工作方面的变化,推动着我不断学习、精进,并以更专业、更负责的态度服务患者。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86-571-86613551,86618081,86613545

传真:86-571-86613522

电子邮件: international@zcmu.edu.cn

关注我们

  • 学校官微

  • 国际处官微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2021 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86-571-86613551,86618081,86613545

邮编:310053   邮箱:international@zcmu.edu.cn

Copyright © 2021 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浙ICP备0504083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